說起牙科,一般人總停留在洗牙、補牙甚至是牙痛才會想起的地方。
大部分人並不了解牙科、更不認識自己的牙齒,牙科其實涵蓋的範圍很廣,樂庭牙醫矯正專科蘇子斌醫師直言,小至單顆牙齒、大至上下顎骨骼都屬於牙科內「齒顎矯正」的範圍,但目前許多人較常以美容觀點看待矯正,忽略了咬合矯正的重要性,不正確的咬合位置會產生清潔的死角,會造成牙周問題,進而降低牙齒壽命 ; 咬合不正也可能導致肌肉韌帶使用不均,而有不當的損傷。有了正確的齒顎矯正觀念,就能輕鬆保養、提早就醫,讓牙齒跟你一起「甲百二」。
了解更多:蘇醫師學經歷
比起被動式補救 矯正才是主動式治療
「堅持卓越,幫助患者找回美的自信!」蘇子斌醫師秉持職人精神堅持一生做好一件事的重要。細心、專業的技術深受患者喜愛。
為何選擇走齒顎矯正這條路?
蘇醫師表示:「在我看診的前2年,發現許多問題發現無法透過『一般牙科治療』改善『只有矯正,才能主動移動牙齒!』將牙齒移動到適合的位置,才能創造完美的笑容與咬合,也能有更好的假牙製作的環境,但要達成這些目標,必須更精進自己的技術,最終決定選擇矯正專科這條路。」
想要一口好牙 美容矯正之外更重要的是咬合
齒顎矯正專科醫師要先經過兩年一般牙科訓練,熟悉各牙科次專科治療內容後,再至衛服部指定專科訓練機構接受至少3年以上專科訓練,在「齒顎矯正」的訓練過程中,每天除了治療患者外,還包括病例分析、完成病例討論和論文研討等項目,訓練內容極為精實,在受訓的4年時間裡看過上千個齒顎矯正病患,讓他累積更豐富的臨床經驗。目前全台約2萬個牙醫,僅有800位齒顎矯正專科醫師,困難度與稀有性可見一斑。
至於什麼樣的患者需要矯正?蘇醫師分析,最基本的判斷就是牙齒排列不整和咬合不正;若再細分項目,上下顎骨關係就分為三級,例如下巴太短、下巴太長,常見如暴牙、戽斗;或者是上下顎關係良好、但牙齒很亂。
狀況類似沙發很小、但上面坐了很多人一樣,對於牙床、牙齒都是很大的負擔,若未進行矯正治療,輕則可能會引起蛀牙、重則引起牙周問題,甚至包括肌肉、韌帶問題以及牙齒磨耗,都會降低牙齒的使用年限。
曾經有患者長期牙齒咬合不正,過去沒有獲得妥善矯正導致後排咬合齒受損嚴重,來診時卻只為了美觀只矯正前牙,忽略後排牙齒重要性。蘇醫師表示,若沒有妥善處理後排咬合,前排牙齒的壽命也會大幅降低。
再者,矯正重點通常放在咬合,但是患者通常不明白牙醫師的用心程度,「牙齒矯正通常需要2至3年,但許多患者常覺得前排矯正夠了,就急著拆矯正器,造成後排咬合依然有問題。」也有不少患者在矯正療程結束後沒有使用維持器的習慣,讓牙齒隨著日常活動、造成移位累積,蘇醫師提醒,矯正後一定要學習和「維持器」共存,養成固定配戴的習慣,牙齒才能獲得正確維持;反之若太久沒戴,一旦牙齒移位過多,就可能必須接受二次矯正,造成「牙財兩失」。
先關心生活習慣 再決定醫療手段 成功取得病患信任
蘇醫師喜歡在看診前與患者諮詢時站在患者角度思考,藉由真誠的關心與聊天發現患者的需求,展現具備同理心及觀察力的特質。這個習慣來自於蘇醫師從小繪畫習慣,仔細觀察色彩、比例與光影的變化,最後才能完成一幅美麗的圖畫;在這個基礎上,他學習到事前細心觀察,才能達到事後趨近完美的結果。
「信任才是溝通開始。」
蘇醫師笑說:「從小細節發現問題、獲取病患的信任」是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,牙科專業對於一般病患而言過於艱澀,取得他們的信任、協助病患解決牙科問題,避免將醫學行為草率地運用在錯誤的病根上,不只省錢、省時、更是幫助患者找到問題做最有效率的治療。」
蘇醫師諮詢時也會從病患的生活習慣、口語發音以及平時生活困擾來了解病因,再了解病人自己對於矯正的期待。要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,需要從多方面分析與討論,因此初次病情諮詢相當耗時,協助患者擬定多個治療計畫,評估各計畫的優劣,找出最適合的方式。
他回憶,過去曾經碰過一個16歲女學生,因為前牙開咬,沒有辦法正常咬合,從外觀可看見她門牙無法閉合,在諮詢與分析過程中,發現病因是因患者舌頭位置太低,還有舌頭前突的習慣來推擠前牙,長期舌頭擺放在錯誤的位置造成前牙開咬、咬合問題。
一般牙醫診所的作法,大多建議直接黏上矯正器治療;但在了解患者病根後,蘇醫師判斷在矯正前需先裝設「舌柵欄」,先將改善長期錯誤的習慣,讓病患舌頭擺放在正確位置後,再行矯正。
「同樣的矯正過程,如果沒有先戒除錯誤的習慣,未來矯正完成後一樣的問題還是會再造成她開咬,真正的病根沒有改善,問題只會一直存在。」每一次的治療都是巨大的開銷及相當費時,因此如何幫助患者找出問題、解決問題、進而找回自信是蘇醫師最開心,也最有成就感的時刻!也期許患者藉由矯正,提升顏值,也獲得無價的健康!